陽明交大跨國肝病認知調查發現台灣名列前茅,BBC專文報導

主持這項肝病認知調查的臨床醫學研究所李美璇教授

台灣肝病防治成就再登國際媒體!由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李美璇教授主持的肝病認知調查發現,台灣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台灣民眾的健康素養有助於我國提早在2025年達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這項研究本月登上國際學術期刊,並獲英國BBC專文報導。

這是國際間第一個橫跨台灣、越南、印尼、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印度、香港、馬來西亞、南韓與新加坡的跨國研究,共針對7500人進行調查,其中包含台灣有一千名民眾參與。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無論在肝病知識、認知與態度都明顯高於其他各國。學者一般認為,過去台灣慢性肝炎病毒的高盛行率與肝癌死亡率有關,而台灣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推廣肝炎與肝癌防治的努力與成效,使得一般民眾普遍對於肝臟疾病相對他國有更多認識。

李美璇教授表示,台灣的經驗顯示,早期預防注射、公共衛生教育、健保醫療給付都是台灣成功關鍵,也是其他各國可以借鏡的地方。不過她也特別提及,疾病造成的社會排斥與汙名化的問題,是影響肝病防治的阻礙。「健康意識是使病毒性肝炎患者願意接受篩檢、積極治療並定期追蹤的關鍵因素。制定相關政策加強衛生教育,以提昇大眾對肝病的認識與正確態度十分重要。」李教授在接受BBC採訪時說。事實上,社會上越多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就越能減少疾病汙名化與烙印,更能鼓勵支持慢性肝炎患者定期回診追蹤,不必擔心他人異樣眼光。

慢性B型肝炎與C型肝炎長期以來是台灣國病,估計台灣肝癌患者中,至少70%與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有關。受惠於1984年開始接種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2003年健保給付慢性B型及C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近年針對C型肝炎小分子抗病毒口服藥全面給付,肝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逐漸降低。世界衛生組織訂立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計畫,台灣政府更積極推動「2025年全面消除C肝」的口號。從該結果來看,台灣多數民眾對於肝病認識明顯優於亞洲各國,若能配合國家政策積極篩檢治療,將有很高的機會能達到目標。

該研究發現,慢性肝炎病毒的傳染方式最容易讓人困惑。大約有一半的受訪者誤認為,與感染者共食而吃下被汙染的食物是傳染途徑之一;無獨有偶,約有兩成五的民眾誤解蚊子叮咬會傳染病毒性肝炎。事實上,B型與C型肝炎主要以血液傳染,大多是因為母嬰垂直傳染,注射或共用不潔針頭、甚至輸血所導致。

在台灣1980年前出生的世代,仍有多數曾經感染過慢性B型肝炎病毒,甚至成為慢性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則是1960年代前出生的世代占多數。李美璇教授表示,雖然台灣的肝病認知普遍較高,但部分認知與態度仍有改善空間;加強提升疾病認知,了解慢性肝臟疾病的預防、篩檢、治療與追蹤的重要性,才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三部曲,徹底擺脫疾病威脅。

該跨國研究計畫,是李教授與各國臨床專家及國際大藥廠合作,研究結果受到矚目,顯見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治,除政府與民間組織的齊心努力,學界與產業界的攜手合作,才能共創人類健康福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