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研究成果頂尖出色,邱士華教授、林辰翰博士雙獲「王民寧獎」殊榮

邱士華教授(右)由本屆評審委員、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院長頒發獎座

 

「第32屆王民寧獎」日前舉辦頒獎典禮,本校藥理學研究所邱士華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教授,以卓越頂尖之醫藥研究成果,榮獲傑出貢獻獎(臨床醫學類)。基因體科學研究所/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合作學程林辰翰博士生,則榮獲優秀論文獎。

「王民寧獎」是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為獎勵醫藥學術發展和鼓勵專業研究,於1991年所設立;自第二屆設立的「傑出貢獻獎」,則用以獎勵對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國家社會及產業發展有重要貢獻之國內醫藥研究成果,已成為國內醫藥學界之知名獎項。

 

邱士華教授(中)與今年「傑出貢獻獎」其他得主及頒獎者合影

 

邱士華教授致力於研發細胞修復的治療途徑中,發現以Parp-1取代Yamanaka Factor中的c-Myc,可更有效且安全的達到誘導幹細胞重新編成;研發過程中同時也發現Parp1具有提升分化功能細胞之品質與產量,並進一步發現iPSC可能參與修復已受損活體組織之重要活化路徑;在幹細胞再生醫學與癌症瘤幹細胞方面的研究與技術上突破,已獲得多項國際發明專利,並於2020年取得歐洲專利,已建立幹細胞藥物篩選與新藥開發平台,獲得2012年諾貝爾得主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來函高度肯定與鼓勵。

此外,邱教授近年致力於推動新興醫療工作,以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為基礎,應用在遺傳疾病、退化性疾病與個人化醫療等有潛力的醫療與藥物發展;個人化醫療著重於應用編程技術,以病人特有的基因圖譜修改個別病人的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hiPSC),目的在於以客製化的預防和診斷,並兩度獲得衛生福利部核准,完成治癒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患者。

邱教授並與素有「電子眼之父」之稱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劉文泰教授,共同組成開發次世代人工電子眼卓越團隊。接受治療的夜盲症病患術後視覺功能恢復良好,而且目前成功的案例已達3例,此重大新式治療視網膜臨床試驗成功經驗,在國際醫療與科技轉型及創新方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將可進而帶動臺灣最新人工智慧型產業鏈,加速開發嶄新醫療技術與視網膜再生治療平臺,為國人醫療創新研發能量做出貢獻。

邱教授的各項研究已逐漸進展至初步臨床試驗,相信未來的研究成果將在臺灣及國際上醫療、科技轉型與創新上,提供未來發展臨床醫學新方向。

 

邱士華教授(左)、林辰翰博士發表得獎感言

 

對於此次獲獎,邱士華老師表示,非常感謝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的評審委員,讓他很榮幸獲得「第32屆王民寧獎」傑出貢獻獎,「『王民寧獎』鼓舞並激勵國內非常多頂尖學術人才,從事各面向的基礎研究,讓我們與先前傑出得獎者,得以薪火相傳,研究所得造福社會大眾,非常感謝基金會給予獲獎者的肯定與支持!」而他也更要感謝所有指導過他的教授們及合作的老師們,以及研究團隊、朝夕相處的實驗室學生與同仁們一起的努力付出,才能有如此的研究成果,「當然,更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們為我的付出,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獲得優秀論文獎的林辰翰博士則表示,大腦如何學習與記憶一直是個令人著迷的課題,而看似微小的果蠅也同樣具備這些能力。根據研究,科學家認為果蠅腦中名為「蕈狀體」的區域與學習記憶息息相關,因此不管在功能或結構上,蕈狀體都被研究得相當透徹。然而,在生長過程中,這個學習記憶中樞如何準確地發育出複雜的神經網路卻知之甚少。因此他們團隊從多個角度切入,剖析了成年果蠅蕈狀體中神經元的組裝機制,並將其如何構築複雜神經網路的過程和原理初步地展露在大家面前,因而很榮幸地獲得了這次的王民寧獎。